*Carsten Herresthal慕尼黑大学法学院民法教授卡纳里斯教授的学术助手,博士研究生,L.L.M(杜克大学);许德风,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在慕尼黑大学比较法研究所进行访问研究。本文的写作,是在德国戴姆勒一奔驰基金会资助的“北大一奔驰博士海外研修项目”下完成的,在此感谢基金会的资助和支持。 [1] 以下在不生歧义的情况下简称“民法典”。 [2] 民法典第313条第1款:如果作为合同基础一部分的有关情事在合同订立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且如果当事人事先预料到了这种情况就不会订立合同或者会订立别样内容的合同,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可以要求变更合同,从而在仔细考虑了相关的具体情况,尤其是约定或法定的风险分配规则之后,继续维持合同关系不至于导致对一方当事人而言过于苛求的结果。第2款:已经成为合同基础的根本性的预期被证明是错误的,也构成情事的变更。第3款第1句:如果合同的变更不可能或者合同的部分履行对一方当事人而言不能承受,则不利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zurucktreten)。第3款第2句:在持续性的债之关系下,不利一方当事人取得解除合同的权利(Kundigung)。 [3]Vgl.Medicus,Allgemeiner Teil des BGB,8.Aufl.,Verlag C.H.Beck 2002,S.336—337(Rn.857). [4]在过去200年中,世界经济、社会、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明都在以空前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也许有某种加速性。参见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后记。 [5]对于情事变更学说的渊源,韩世远先生作过详尽、透彻的研究,故本文在此不作过多阐述。参见韩世远:“情事变更原则研究——以大陆法为主的比较考察及对我国理论构成的尝试”,《中外法学》2000年第4期,页435—455。 [6]“If there is one thing which more than another public policy requires it is that men of full age and competent understanding shall have the utmost liberty of contracting and that their contracts when entered into freely and voluntarily shall be held sacred and shall be enforced by Courts of justice.Therefore,you have this paramount public policy to consider—that you are not lightly to interfere with this freedom of contract.”Printing and Numerical Registering Company v.Sampson(1875)LR 19 Eq 462 at p.465.转引自Reinhard Zimmermann,The Law of Obligations:Roman Foundations of the Civilian Tradition,Juta & Co.Ltd 1990.First Edition,P.577. [7]Ludwig Raiser,Vertragsfunktion und Vertragsfreiheit,in:Hundert Jahre deutsces Rechtleben.Festsehrift zum 100jarigen Bestehen des Deutschen Juristentages,Vol.1(1960),S.101 ff. [8]不过,即便在罗马法上,该原则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例外。后来经由教会法(canon law)发展而来的合同解除制度(breach of contract)更是对该原则的重要背离(或例外)。参见Reinhard Zimmermann(前引注6),pp.578—579. [9]Vgl.ausfuhrlich Kobler,Die elausula rebus sic stantibus als allgemeiner Rechtsgrundsatz,1991:Zimmermann.The Law of Obligations:Roman Foundations of the Civilian Tradition,1990,S.579 ff.;zum rechtshistorischen Hintergrund derGeschaftsgrundlage Fikentscher,Die Geschaftsgrundlage als Frage des Vertragsrisikos(197 1),S.1 ff;Munchener Kommentar Roth,BGB Schuldrecht—Allgemeiner Teil,Verlag C.H.Beck,4.Aufl.(2001),§242,Rn.594. [10]Preutβ.ALR I 5§§377 ff [11]Reinhard Zimmermann,前引注[6],P.579. [12]Vgl.RGZ 50,255,257;BGH NJW 1995,1345,1347;Munchener Kommentar—Roth,3.Aufl.,Verlag C.H.Beck,§242 Rn.594. [13]如民法典第32l条(不安抗辩)、490条(借款合同的解除)、第528条(因赠与人变得贫穷而要求返还)、530条(赠与的撤销)、593条(土地用益租赁合同的变更)、第605条第1项(借用合同的解除)、第775条第1款第1项(保证人向主债务人请求免除保证义务)、779条第1款(对和解基础的错误)。 [14] Vgl.Oertmann,Die Geschaftsgrundlage:Ein neuer Rechtsbegriff,Deichert,192l,S.159 ff. [15]Vgl.RGZ 103,328,332. [16]BGHZ 25,390,392;BGHZ 40,334,335;.jungst BGH NJW 2001,1204. [17]Vgl.Palandt—Heinrichs,Verlag C.H.Beck,61.Aufl.,2001,§242 Rn.113,122;Munchener Kommentar Roth,2003,§242,Rn.602;关于客观情事基础,参见:Larenz,Lehrbuch des Schuldrechts,Band I,Allgemeiner Teil,Verlag C.H.Beck,14.Aufl.,1987,§21 II,S.320 ff [18]下文在谈及法律条文时所用的“合同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19]Felix Christopher Hey,Kodifizierung der Grundsatze uber die Geschaftsgrundlage,in:Kontinuitat im Wandel der Rechtsordnung,Beitrage fur Claus—Wilhelm Canaris zum 65.Geburtstag,2002,C.H.Beck.,S.27. [20]BT Drucks.14/6040,S.93. [21]Vgl.RGZ 99,259;对于情事变更原则的历史发展,参见:Eidenmuller,Der Spinner,ei—Fall:Die Lehre von der Geschaftsgundlage,Jura 2001,824(825 ff). [22]RZG 99,115;RGZ 100,129,131 ff.;RGZ 103,177,178 f.;.RGZ 103,328,331. [23]RGZ 100,34,135;RGZ 102,272,273. [24]Vgl.RGZ 103,177,179. [25]Munchener Kommentar—Roth,4.Aufl.,2003,§313,Rn.17—19.基于第313条仍然属于一般条款这一判断,本文以下仍然使用“情事变更原则”这个概念。 [26]BGBl.2001 I S.3183 ff. [27]Vgl.Regierungsbegrundung BT—Drucks.14/6040,S.175. [28]如上所述,民法典在制定时,有意没有规定情事不变条款和采纳温德赛特的观点。 [29]极端的例子如保险合同,保险公司承担风险,为此获得保险费的回报。其实不光在保险合同中,在普通的合同中,将风险作为交易对象的例子也很多。比如银行在对外贷款时,对于那些信用状况很好的客户,可能会有优惠的利率,而对于那些信用状况不好的客户,往往收很高的利息。在这里,银行承担将来坏帐的风险,对价是高利率。关于风险的作用与定价,可参见R.A.Posner,“The Right of Creditors of Affiliated Corporation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1976,pp.499—503. [30]RGZ 103,328,332.转引自Horst Eidenmuller,前引注[21],Jura 2001,824(826).该案发生于1919年。A有一个纺纱机,1919年5月21日,A与B约定,将该纺纱机转让与B,B为此支付600000马克。双方约定,A于1920年1月1日交货,B于1920年1月1日和1921年1月1日分两次付款。从1919年秋天开始,德国发生了通货膨胀。和双方订立合同时(1919年5月)相比,到1920年1月1日,马克的购买力下降了80%。于是卖方拒绝交货,买方提起诉讼。 [31]Horst Eidenmuller,Jura 2001,824(827). [32]BGH WM 1964.1253. [33]当时原告的原话是:“ich werde dann dich nnicht im Regen stehen lassen.”直译是:“到时候我不会让你站在雨里。” [34]OLG Nurnberg,Urteil vom 11.8.2000—6 U 1181/00. [35]民法典第275条第1款:如果对债务人而言或者对任何人而言履行是不能的话,则履行请求权消灭。第2款第1句:如果根据债务关系的内容或者根据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的代价与债权人的履行利益严重失衡,债务人可以拒绝履行。第2款第2句:在确定债务人是否应当承受履行的困难时,应当考虑债务人对履行障碍的发生是否具有过错。第3款:如果债务人应当亲自履行合同,而其所面对的履行障碍和债权人所获得的利益差距过大而对债务人而言无法承受,债务人可以拒绝履行。第4款:债权人的权利根据民法典第280条,第283条到285条,第311a条和326条确定。 根据新债法第275条的规定,尽管不能履行时债务人可以免除履行义务,但合同并不因此而无效。对履行障碍的发生负有责任的当事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除非当事人对履行障碍的发生没有过错,尤其是——在自始不能履行的情况下——其不了解这种情况并且其对这种不了解没有过错。根据民法典第276条第1款,所谓过错,指除非特别约定,债务人应当对其故意(Vorsatz)或过失(Fahrlassigkeit)负责。根据民法典第280条第1款第2句的规定,在违反义务的损害赔偿中,采用过错推定原则,如果债务人成功地举出证据反驳了过错推定(Verschuldensvemutung),则其既不必进行有关的履行,也不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也就是说,在双务合同中,如果债务人的履行义务根据民法典第275条得以免除,并且其能够将民法典第280条第1款第2句中规定的过错推定成功反驳,则由债权人承担履行障碍的风险:其既不能获得履行,也不能获得损害赔偿。 应当注意的是,新第275条所规定的内容,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履行不能规则。原民法典中该条的标题是“不可归责的履行不能(nicht zu Vertretende Unmoglichkeit)”,而修订后该条标题则被改为“履行义务的免除(Ausschluss der kistungspflicht)”。新条文的规定在范围上要大于原条文,在内容上也有本质的变化,在新债法中,对于债务人是否应当履行义务,不再区分自始不能与嗣后不能、主观不能(对于债务人来说不能)与客观不能(对任何人来说都不能),只要构成履行不能,债务人就可以不履行。当然,履行义务的免除并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债权人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主张损害赔偿。 [36]注意,确切地说,是依合同约定履行的义务而不是全部履行义务被免除。比如甲卖给乙一辆旧车,甲隐瞒了该车曾经发生过一次小事故,擦伤了车漆的事实,说该车是没有发生过事故的(unfallfrei)。在买卖合同订立并交付标的物后,这里甲也构成一项履行不能,即交付一辆没有发生过事故的旧车,但并不意味着甲的全部履行义务都免除。在这种履行不能的情况下,买方乙也仍然不能主张解除合同,因为根据德国民法典第326条第5款及第323条第5款第2句,在微不足道的(unerheblich)违约时,债权人不能解除合同。 [37]Vgl.BGHZ 2,268(270);Munchener Kommentar—Emmerich,3.Aufl.,§275 Rn.10. [38]Vgl.Regierungsbegrundung BT—Drucks.14/6040.S.129 f [39]有关支出可以是金钱上的支出,比如购买特定债中的标的物,也可以包括债务人的行为或他人的劳动。例子中是债务人将湖水抽干所需支付的代价。 [40]例子中债权人得到的戒指的价值。 [41]Vgl.Regierungsbegrundung BT—Drs.14/6040,s.130;Canaris,Die Reform des Rechts der Leistungsstoerungen,Jz2001,499(502);so auch Eidenmuller,Jura 2001,824(831).德国也有学者对此持反对观点,认为债务人对对待履行的利益也应被考虑进去。参见:Schwarze Jura 2002,73(76 f). [42]注意,这里说债务人拒绝履行的后果由债权人承担,并不意味着债权人血本无归。因为债务人不能履行,也还是要把债权人对待履行返还回去。这里债权人所承担的后果,只是自己的履行不能获得所期待的对待履行,而不是把自己的履行也搭进去。所以,德国有学者批评说民法典第275条的解决方案是一个全有或全无的解决方案(要么债权人承担全部风险,要么债务人承担全部风险),有一定道理,但这种“全有”和“全无”之间的差别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参见Picker’,Schuldrechtsreform und Privatautonomie,Jz 2003,1035 ff 对Picker的批评,参见Canaris,Die Behandlung nicht zu vertretenderLeistungshindernisse nach §275 Abs.2 BGB beim Stuckkauf,JZ 2004,214(221 ff.). [43]BGH 104,105;110,338.Palandt—Heinrichs,62.Aufl.,Verlag C.H..Beck 2003,Munchen,§138 Rn.27—30.这个民法典评注在德国具有非常大的权威,德国最高法院甚至有判例,认为如果律师没有读该评注而犯了错误,构成过失。 [44]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1991)》,第6条。 [45]Palandt.—Heinrichs,62.Aufl.,§138,Rn.67. [46]Vgl.Palandt—Heinrichs,61.Aufl.,§275 Rn.12;Munchener Kommentar—Emmerich,3.Aufl.,§275 Rn.28. [47]BGH LM§242 Bb Nr.12,50. [48]Regierungsbegrundung BT—Drucks.14/6040,S.130;Canaris,JZ 2001,499(502). [49]比如,要从一个班级选出两组学生。先是按身高的标准,选出一组高个儿的学生;再按照年龄大小的标准,选出一组年龄小的,因为两个标准不同,必然会有重合的可能,某个学生可能既属于高个儿的一组,又属于年龄小的一组。 [50]BT—Drucks.,14/6040,S.176. [51]就这个问题,德国债法修改委员会的官方文件中举了两个例子:(1)一个女歌手不能登台演出,因为她的孩子突然得了具有生命危险的疾病,她必须去照顾;(2)一个土耳其工人(在德国)不能履行劳动合同,因为他被土耳其军队征召入伍,如果他不应征入伍的话,按照土耳其的法律,最高可以判处死刑。vgl.Begrundung RegE,Canaris,Sehuldrechtsmodemisienlng 2002,Verlag C.H.Beck 2002,S.662 f. [52]Peter Schlechtriem,Schuldrecht Allgemeiner Teil.5.Aufl.,Mohr Siebeck 2003,Tubingen。S.157 f [53]当然,正如前面多次强调的,以上讨论的德国法上的履行不能本身并不涉及是否可以免责的问题。 [54]韩世远,前引注[5],页444—445。 [55]在《欧洲合同法原则》中也有类似的关于不可抗力的规定。该原则第8:108条规定了由于妨碍而免除责任(Excuse Due tn.an Impediment)。这里的妨碍(Impediment)包括自然灾害、法律的限制和第三人的行为。其构成要件包括:其一,处于债务人的控制之外,而不是债务人本人的行为;其二,债务人未能预料;其三,不能克服。参见Ole Lando/Huge Beale,Principles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0,pp.379—384.《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79条第1款、《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7.1.7条也有类似规定。 [56]情事变更是很符合信、达、雅的翻译。只是这种翻译更强调了“变更”二字,字面上没有包含双方对情事自始缺失缺乏认识的情形。 [57]但由于该章第6.2.2条中规定的仅限于平衡关系的丧失,其作用范围还没有德国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宽。 [58]参见Ole Lando,Some Features of the Law of Contract in the Third Millennium,39—40,网页链接:http://web.cbs.dk/departments/law/staff/ol/commission.on.ecl/literature/lando01.htm#1(访问时间:2004年2月)。Lando是欧洲合同法原则的起草人。在该文中,他讨论了Hardship和不可抗力(vis major)的关系。指出,后者是相对前者而言,在构成要件上要求更严格的一个概念。前者(第6:111条)只是履行极度困难,而后者(第8:108条)则是履行不能(impossibility),值得注意的是,在欧洲合同法原则上,履行不能指客观不能,和民法典第275条的规定不同。参见:Ole Lando/Hugh/Hngh Beale,Principles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0,p.324. [59]比如,在解释“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这三个条件时,再加上“当事人”三个字。即判断能否预见、避免、克服,应当从当事人出发,而不是从社会一般情形出发。 [60]在起草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79条第1款的过程中,曾经有建议将履行困难(hardship)写进去,但考虑到确定执行尺度的困难和各国立法的不同规定,没有被采纳,而只规定了这一款。该款基本上可以被看作是介于法国法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和履行困难(也包括德国法上的情事变更原则)之间的规定。参见John Honnold,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Uniform Law for International Sales,Kluwer1989,pp.349—350,445—446,607—608.该款所规定的履行障碍,并不要求达到完全履行不能的程度,而是一种和履行不能相同的情形(impediments which must be equated with impossiblity)。参见:Ole Lando/Hugh Beale(ed.),Principles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0,p.384.对于这一款,有学者指出,会有这样的危险,即各国法院会根据自己的国内法来对其加以解释。参见:Tallon in Bianca/Bonell(ed.),Commentary on the Internalional Sales Law,Milano 1987,p.594. [61]就“不可抗力”这四个字来看,只描述了原因,其本身不包含任何对结果的描述。所以,某种程度上说,实际上讨论不可抗力和情事变更的关系是没有意义的。所应讨论的,实际上是免除履行义务和情事变更(所导致的变更与解除合同)的关系。 [62]关于不可抗力和情事变更的关系,参见梁慧星:《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二),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页191—192。 [63]对于二者的关系,国际商事合同通则认为,在某事件同时构成履行困难(hardship)和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时,当事人有选择权。“In view of the respective definitions of hardship and force majeure(see Art.7.1.7)under these Principles there may be factual situations which can at the same time be considered as cases of hardship and of force majeure.If this is the case,it is for the party affected by these events to decide which remedy to pursue.If it invokes force majeure,it is with a view to its nonperformance being excused.If,on the other hand,a party invokes hardship,this is.in the first instance for the purpose of renegotiating the terms of the contract so as to allow the contact to be kept alive although on revised terms.”See UNIDROTT An.6.2.2,Comment 6. [64]见前文二,(二),2,(3),第三。 [65]根据合同法第110条的字面规定,法律不能、事实不能乃至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出现,往往基于不同的原因。比如(不完全列举)可能是因为当事人的过错,也可能是当事人的过错导致发生不可抗力(如当事人迟延,在迟延期间出现不可抗力),还可能是当事人完全没有过错的不可抗力造成的。对于最后一种情况,应当适用合同法第117条的规定。前两种情况,当事人免除履行义务,但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66]Vgl.Munchener Kommentar—Roth,2003,§313 Rn.65. [67]合同解释优先(Primat der Auslegung)是民法典错误理论的基础:在确定当事人对意思表示是否有错误时,应当先对合同进行解释。如果经过解释,还是得出意思和表示不一致的结果,才有错误制度适用的余地。vgl.Medicus,Bugerliches Recht,19.Aufl.,C.H.Beck 2003,Rn.123. [68]Vg1.Munchener Kommentar—Roth,2003,§313 Rn.138. [6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71条。 [70]Larenz—Wolf,Schuldrecht AT 1,Verlag C.H.Beck 1976.Rn.5. [71]不过有学者认为,主观情事和客观情事的区别并不清楚,而且这种区别在实践中也没有太多意义,因为当事人原本预期某一个情事的存在,而实际该情事并不存在或者并未发生,和当事人预期某一个情事不会发生,而后来该情事发生了,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如Peter Schlechtriem,Schuldrecht Allgemeiner Teil,5.Aufl.,Mohr Siebeck 2003.Tubingen.s.209. [72]Vgl.Medicus,Bugerliches Recht,Verlag C.H.Beck,18.Aufl.,Rn.162. [73]第314条:因重大事由而不具溯及力的解除(Kundigung aus wichtigem Grund)第1款:长期债之关系的任何一方当事人都可以基于重大事由解除合同而无须遵守解除期间的限制。重大事由指,斟酌所有有关的具体情况及通过衡量双方当事人的利益,继续维持合同关系至解除期限的完成或者解除条件的成立,对债之关系的一方当事人而言不可承受。第2款:如果有关重大事由是由于一方违反合同义务而引起的,只有在为补救而设置的宽限期届满或者在催告无效的情况下才可以解除合同。对此,本法第323条第2款相应适用。第3款:权利人应当在获知解除合同事由后的合理期限内解除合同。第4款:权利人要求损害赔偿的权利不因解除而受影响。 [74]在德国,第242条又被分成很多具体类型,现在规定在第314条中的长期债之关系这一条所调整的内容,实际上一部分是原来情事变更原则调整的范围,另一部分是权利滥用(Rechtsmissbrauch)所调整的范围。 [75]Karl von Hase,Fristlose Kundigung und Abmahnung nach neuem Recht,NJW 2002,2278 ff [76]Munchener Kommentar—Roth,2003,§313 Rn.141,§314 Rn.8;Palandt—Heinrichs,62.Aufl.,§313 Rn.26. [77]Palandt—Heinrichs,62.Aufl.,§313 Rn.26. [78]Bohrhammer—Fall,BGH LM§242(Bb)Nr.12. [79]这几个案例是通常所说的“使用风险(Verwendungsrisiko)由买方承担原则”的例外。关于该原则,见本文三,(三),1。通常来说,使用目的风险(Verwendungsrisiko)应当由当事人自己来承担。甚至在订立合同时仅仅是告知对方当事人有关使用目的,也不能成为未来主张情事变更的理由,除非当事人又特别对使用目的作了约定。而如果当事人已经就有关事项达成了一致,其便属于合同的一部分,也就没有适用情事变更原则的余地了。可以看出,合同落空与情势变更的最主要特点,是双方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往往毫无准备和预见(因此也不可能做出了明确约定)。如在女王加冕案中,没有人会想到这么重大、正式的仪式会临时取消。 [80]又译合同落空。 [81]G.T.Treitel,Frustration and Force Majeure,Sweet & Maxwell 1994,pp.281 ff;EWan McKendrick(ed.),Force Majeure and Frustration of Contract,Lloyd § of London Press Ltd.1991. [82]Law Reform(Frustrated Contracts)Act,1943(U.K.). [83]Krell v.Henry(1903)2 K.B.740.案情是,甲租了某临街房间窗前的一个位置,目的是参观女王的加冕典礼,但由于女王的加冕典礼被取消,甲的目的不能实现,要求解除合同。对于该案,二审法官Vaughan Williams的判决意见是:如果合同当事人以某特定事件(state of things)的发生或者不发生或者某特定条件作为合同基础,则合同只有在该特定事件或条件发生的情况下才对双方当事人有拘束力。后来,Romer法官进一步指出:在确定是否构成目的不达时,还应当考虑当事人最初是否想到了游行可能被取消或变更路线的情况,以及承租人是否承担了这样的风险。Krell v.Henry(1903)2 K.B.740,at p.755;Chandler v.webster(1904)I K.B.p.493,501.有趣的是,在女王加冕案之后,同样的法院、同样的法官又接到了一件类似的案件,但法官却作出了不同的判决。在这个案件中,被告从原告处租得一条船,为了参观王室舰队的游行。该游行被取消。法官认为,虽然说该租赁合同有特定的目的,但是该特定目的的不能实现,是被告承租人自己的事情。法官认为,该案和女王加冕案不同。在女王加冕案中,如果没有女王加冕的游行,承租人是不会租一个这样的房间的(实际只是窗前的一个位置),所以尽管在合同中没有明确写出,但并不影响女王加冕的游行作为合同的基础;而在租船案中,因为这些船本来就是用来出租的,而双方对租船的目的并无特别约定。Herne Bay Steamboat Company v.Hutton(1903)K.B.683,at p.691. [84]如当事人签订土地租赁协议,承租人租赁出租人一块土地的一部分。双方约定,出租人不得在另外一部分土地上建任何建筑物。事后,议会颁布法律,规定铁路将从另外一部分土地上通过,该土地将被征收。对此,出租人无法阻止。承租人要求损害赔偿。本案中,法院判决驳回了承租人的请求。Baily v.Crespigny(1861—1873)Au E.R.Rep.332.但在以后很多类似的案例中,法院都判决对因法律的颁布、政府的征收等造成的履行不能,债务人的履行义务免除,并且不承担责任;或者在导致不完全履行的情况下,判决债务人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在B.P.Exploration co.(Libya)Ltd.v.Hun案中,上议院的Brandon勋爵进一步阐释了法律变化导致合同目的不达的前提:无论从合同的字面含义上还是从合同订立的历史上看,当事人都没有对政策风险或者合同标的被征收的可能性作出过约定。(1983)2 A.C.352,at p.372(H.L.) [85]总的说来,英国法对因价格变动导致合同目的不达采取非常严格的态度。认为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或不利,并不能导致合同目的不达。Davis Contractors Ltd.v.Fareham Urban District Council(1956)A.C.696,at p.726 ff在另外一个案件中,Drandon勋爵认为,履行合同的代价变得昂贵或者会造成一方当事人的不利,并不能导致合同目的丧失,除非要求一方当事人按原合同履行对其是显失公平的(positively unjust)。staffordshire Area Health Authority v.south Staffordshire waterworks co.(1978)1 W.L.R.1387(c.A.)在该案中,供水厂于1929年和一家医院签订合同,约定即时起并且一直到将来(at all times hereafter),将以固定的价格为医院供水。合同中也没有规定明确的变更或终止条款。1975年,水厂提起诉讼,要求确认其享有解除合同的权利。丹宁勋爵支持了水厂的主张。他在判决中认为,原来英国人常常会订立长期合同,那是因为英国人习惯了英镑的稳定性。但是1929年以后的经济危机、二战、以及战后英国经济的发展,使得供水的成本相对于1929年时期,已经涨了20倍,这种情况下,原告可以在设定合理的宽限期后解除合同。 [86]Gottfried Hammer,Frustration of Contract,Unmoglichkeit und Wegfall der Geschaftsgrundlage—ein Vergleich der Losungsansatz englischer und deutscher Rechtssprechung,Drucker & Humblot.Berlin,2001. [87]在法律效果上,第94条第1项和第117条是一致的。尽管前者没有规定免除责任,但因为合同目的不达是不可抗力的原因造成的,当事人不必对合同的解除承担责任, 是当然的解释。 [88]NJW 1992.1461. [89]可以看出,适用情势变更原则而进行的解除和通常的合同解除又有所区别。这也是个很值得仔细研究的问题。解除是否都要在履行完毕之前进行?限于本文篇幅,且先不深究。 [90]如上文所述,比如情事变更和合同解释的关系,有时候就很难区别,尤其是在适用情事变更(第313条)和合同解释(第157条)都能够得出同一结论时。Vgl.Palandt—Heinrichs,62.Aufl.,§313 Rn.6. [91]合同法至少有5处明确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第6条(基本原则)、第42条(缔约过失)、第60条(合同的履行)、第92条(后合同义务)、第125条(合同解释)。且不说这样的规定在立法技术上是否有重复之嫌,但至少充分地表明了该原则的重要性。 [92]在比较权威的《慕尼黑民法典评注》中,第242条曾被分为三个具体的部分:一是权利义务的具体化(Konkretisierung von Rechten und Pflichten),包括主义务(Hauptleistung)、附随义务(Nebenpflichten)、协助义务(Milwirkungspflichten)、保护义务(Schutzpflichten)、解释说明义务(Autklarungspflichten)和告知义务(Auskunfts—und Rechenschaftspflichten);二是权利的限制和保护,主要是禁止权利滥用的规则;三便是情事变更原则。每一部分的评注,实际上便是一个系统的案例汇编。参见Munchener Kommentar—Roth,3.Aufl.。1994,§242.ubersicht. [93]Simon Whittaker/Reinhard Zimmermann,Good Faith in.European Contract law:Surveying the Legal Landscape,in Simon Whittaker/Reinhard Zimmermann,Good Faith in European Contract law,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pp.22—24. [94]《慕尼黑民法典评注》第313条的作者认为,主观因素在认定情事变更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Vgl.Muchener Kommentar—Roth,2003,§313 Rn.63. [95]BGHY 77,194=NJW 1980,2241;90,227=WM 1984,662;91,32=WM 1984,773;94,257=WM 1985,807;96,371;97,171. [96]BGHZ 86,167=NJW 1983,1309. [97]在一个案例里面,因为德国马克的升值,某外币贬值了4.76%,德国最高法院的意见是,外币贬值可以作为情事变更的一个原因,但认为这里显然还不足以构成情事变更。参见BGH WM 1965,843. [98]BGH NJW 1973.1599. [99]BGH WM 1962,625.另有一个案例,尽管价款尚未付清,但是从转让到土地被东德政府征收经过了18年,法院拒绝给以救济。 [100]BGH NJW 1967,1081. [101]BGH LM§242(Bb)Nr.33. [102]BGH NJW 1983,2143;NJW—RR 1996,364. [103]BGH WM 1979,204. [104]BGH LM§242(Sb)Nr.27. [105] NJW 1977.2262. [106]OLG Karlsruhe NJW—RR 1992,1460;AG Leverkusen MMR 2001,115 [107]韩世远文,前引注[5],页452以下。 [108]这涉及德国法上的假设因果关系理论(hypothetische Kausalitat)。在刑法上,核心问题在于当事人的主观恶意,假设因果关系一般不会对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发生影响。比如杀一个身患绝症的人,不能主张“就是我不杀他,他也会很快病死”来抗辩。相比而言,民法主要注重对损害的填补,对假设因果关系的处理和刑法上就不同,如行为人撞坏他人房屋,但事发隔日便发生地震,房屋即使未被撞坏,也必定会倒塌,则当事人可能就不负损害赔偿责任。 [109]OLG Koln Vers R 1967.451. [110]Volker Emmerich,Das Recht der Leistungsstorungen,5.Aufl.,Verlag C.H.Beck 2003,Mnchen.S.421. [111]当然,如前文所述,德国法上规定的情事变更,现已不仅限于“事后”——合同订立之后。 [112]实践中,有的法院在审理有关案件时,往往就是错误适用显失公平来处理订立合同之后发生的情事变更情况的。因为虽然民法通则第59条没有明确规定显失公平的构成要件,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72条很明确的规定了显失公平的构成要件,尤其是主观要件(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参见:长春市对外经济贸易公司诉长春市朝阳房地产开发公司购销房屋因情事变更而引起的价款纠纷案,载《人民法院案例选》,法律出版社,第4辑,页127以下。 [113]BGHZ,74,370,374;KG NJW—RR 1998.663,664. [114]OLG Hamm OLG Report.2000,295.当然,这样的理由似乎和前述如药店经营许可证案中的理由有冲突。不过毕竟两案的事实有很大差异。 [115]OLG Rostock OLG Report 1999,46,47;OLC Celle MDR 1999.799. [116]BGH NJW 1981,2405. [117]1997年秋,魏振瀛教授在给北大硕士研究生开的《民法总论》课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18]参见合同法第77、78条的规定。 [119]Volker Emmerich,Das Recht der Leistungsstorungen,5.Aufl.,Verlag C.H.Beck 2003,Munchen,S.455. [120]Martin Schmidt—Kessel/Christian Baldus,Prozessuale Behandlung des Wegfalls der Geschaftsgrundlage nach neuem Recht,NJW 2002,2076 ff;Barbara Dauner—Lieb/Wolfgang Datsch,Prozessuale Fragen rund um §313 BGB,NJW,2003,921 ff [121]有的学者把“Ktindigung”翻译成“终止”,但因为“终止”在中国合同法中有特殊的含义(合同法第6章的章名即为终止,是比解除更广义的概念),和解除还不完全相同。见杜景林等译:《德国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626条与723条。关于一般解除权(Rucktritt)和长期解除权(Ktindigung)的区别,参见Peter Schlechtriem,SchuldrechtAllgemeiner Teil,5..Aufl.,Mohr Siebeck 2003,Tubingen,s.219.合同法没有像德国民法典一样,用两个不同的词来区别这两种不同的解除,如合同法第97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实际上是包含了两种解除的情况。 [122]民法通则第115条早有类似规定。